丝绸之路发展历程——先秦丝路
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末周初,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,教其民以“田蚕织作”,我国的栽桑养蚕和缫丝织帛技术,开始传入朝鲜。西周时周穆王西巡,就有中原商旅与国外商队在途中以丝绸进行交换。他们经新疆,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前进,然后越过葱岭,止于中亚的吉尔吉斯,开辟了横贯欧亚的草原通道。这条路线属西域南道,实际上是中外商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跋涉,才共同开拓出来的,其历史成果已得到证实。在欧洲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西北的霍克杜夫村,出土了公元前六世纪(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)的中国丝绸织绣衣服残片。在阿尔泰山北麓前苏联的巴泽雷克,也出土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丝绸;其中已有细丝加捻的平纹织物、提花织物和丝绣品。在公元前4~5世纪时,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们,就不止一次地提到,当时的波斯(今伊朗)市场上,已有中国蚕丝和绢衣。后来在希腊、埃及和罗马的古代经典史书中,都称我国为“丝国”。其中还记述了在黑海地区居住的斯22商人东来通商的路线,他们是绕黑海、咸海之北,横过中亚,来到阿尔泰山以南和天山以北的地区,这是西域北道的西段。
在公元前4世纪(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)以前,中国蚕丝已成捆地输入印度。其路线有:西域道、西藏道、缅甸道、安南道和南海道等5条。其中以西域道和南海道的利用时间最长,以缅甸道的开辟为最早。这条通向西南方的丝路古道,是从长安、咸阳起始,经成都,南下宜宾,西出雅安,再经云南大理至永昌(今保山县),到达缅甸和印度的。
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,江浙一带吴地已有人东渡黄海,到达日本,传授养蚕织绸和缝制吴服方法。秦始皇28年(前219年)曾派方士徐市(即徐福),发童男童女数千人,入海求仙,至日本富士山教民养蚕。当时也有不少中国人,为逃避战乱和苦役,泛海迁往朝鲜,传授蚕织技术。这就是最早形成东传朝鲜、日本的海上丝路。据史书记载:公元前l世纪以前,丝绸蚕织技术已传入哀牢族地区(今缅甸、老挝边境);我国的罗织物和织罗技术,通过朝鲜传入日本。我国丝绸在公元120年时,通过掸国(今缅甸),传入海西(即大秦,指欧洲罗马)。罗马和波斯是欧洲和西亚最早成为发展蚕丝的国家。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,就遣使经海道首次直通我国。公元199年秦始皇11世孙功满王避乱归化日本,献蚕种。其孙融通王也经朝鲜到日本,率民从事养蚕栽桑。
经先秦丝路外传的我国丝绸物资有:蚕种、桑种、蚕丝和各类丝织绢帛,以及养蚕、栽桑、缫丝、织绸、刺绣、和衣服缝制等一系列的工艺技术。从国外换回的物资,主要是马匹、毛皮、香料、药材和奇珍异宝等。丝路的东线通向朝鲜和日本,北线通向蒙古和前苏联,西线通向中西、西亚、欧洲和北非,南线通向南印度、中印度半岛和南洋群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