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心动魄:中国与日本关于丝绸的较量!

时间:2020-2-25 作者:admin 分享到:
4784 Views

从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始,丝绸就逐渐走向世界,最终走出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。海上丝绸之路避免不了的一站,就是日本。丝绸原本一直依赖进口的日本,却在20世纪40年代与耕耘了几千年的中国进行了一场丝绸产业大战,甚至一度将中国按在地上摩擦,其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?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竟在最熟悉的领域输给了日本,原因何在?

经过前面几个朝代的发展,中国蚕桑业发展从形成一定规模(商周),到加入国策(春秋战国),到对外贸易推动(秦汉),到产量、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(唐),到官营丝绸生产(宋元),到丝绸生产商品化趋显(明清)。

可以说在清代之前,丝绸业的霸主就是中国。明中期以后,海禁渐开,中国生丝与丝绸大量销往日本和经由澳门地区销往欧洲。

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,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。

在中日两国进入国际生丝市场之前,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生丝生产国是印度。实际上有种说法就是桑蚕原产于印度。当时国际市场上的生丝主要是这样几种:意大利丝、华南丝、华中丝、东洋丝和印度丝。

华南丝是指广东一带出产的生丝,华中丝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出产的生丝,东洋丝和印度丝则分别为日本和印度所生产。一般来说生丝以华中丝最好,东洋丝次之,华南丝又次之,印度丝最次。在中日两国打开国门之前,印度产生丝和丝绸统治了国际市场,占据了9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在中日两国进入国际丝绸市场以后的19世纪70年代,印度的这个份额下降到了0.5%,以后就不再认为其是丝绸的生产大国了,剩下来的竞争只是在中日之间进行。

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,很多传统产业受到外来冲击,苦不堪言,但中国的传统产品丝绸业反倒迎来了一个繁荣时代。

1840年前中国每年出口的生丝不超过50万公斤,1875年却接近了400万公斤,虽然绝大多数生丝仍然是农家手工制作的土丝,不过仍然养活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人群。中国丝绸也在西方大受欢迎,1873年-1893年间,绸缎出口数量上增长了3.2倍,出口价值更增长了3.4倍。

在隔海相望的日本,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,日本在1860年出口了38万公斤生丝,仅仅两年后就上升到接近90万公斤,和中国一起成为当时国际生丝市场的四大出口国之一。

但总的来说,日本丝织业在这个时候仍然落后于中国,因为日本生丝同样由农家手工生产,在技术、质量、品种方面仍然不能和中国竞争,而且中国除了出口生丝原料外,还出口了大量制成品丝绸,而日本却只被西方看成是彻底的生丝供应地。

这情况正在悄然变化。

改革的力量!

1868年明治维新,日本认识到全面引进西方技术的重要性,但落后国家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,必然会出现多年的入超,所以在手头已有的外贸王牌生丝出口上做文章,尽力扩大生丝出口,降低贸易赤字,成为日本的一个国家目标。

明治2年, 日本在商港横滨和神户设立了生丝检查所,对出口生丝质量严格把关, 同时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, 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, 并招聘外国技师来日本指导生产,创建“ 模范工厂” , 提高日本缀丝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丝质量。

日本很快发展出自己独有的机械生产技术,并快速在国内普及。

1873年到1877年间,日本的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为11%,中国的市场份额是54%,而到了1929年,日本在世界丝绸市场所占份额上升到了67%,而中国下降到了22%,换言之,中国丝绸业全面败给了日本丝绸业。

1889年,日本出口的生丝中,有41%实现了工厂生产,到1894年就变成了52%,日本生丝以飞快的速度实现了工厂化大生产,而且质量也不断提高。在20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,开始威胁到中国生丝的国际地位。在1903年,开天辟地来第一次:日本生丝出口超过了中国,跃居世界第一。

而在中国,生丝生产工厂化的进程仍然慢得出奇,虽然从1881年开始,中国出现了机械缫丝厂,但总数仍然是凤毛麟角。

新技术?NO!

此时的中国真的无所作为吗?中国从不缺乏有识之士,1872年,日本刚刚开始研究生丝,广东人陈启源就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,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器技术,以蒸汽机为动力,使用机器缫丝,所缫之丝粗细均匀,丝色洁净。陈启源“次年获利颇丰”,却被那些从未接触过近代工业文明的亲友们“危之”,“议之”,视为不祥之物。

中国生丝产业进步缓慢,似乎也不能仅仅归咎于政府扶持不力。最极端的例子是1881年,手工业行会“锦纶行”的手织工人聚众几千人捣毁了裕昌厚丝厂,杀死3名丝厂工人。政府衙门也火上浇油,认为“以十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,我国家民为邦本,非同外裔上下征利之邦,自应永远勒停,以安民业”,勒令所有丝厂停工,查封机器。理由都差不多,认为西洋机械属“奇淫技巧”,“机器与民争利”,夺走了手工业者的饭碗。陈启源等开明的丝厂资本家最后不得不或迁厂出境,或停业。

在这件事上,可以看出,阻挡生丝出口的并不仅仅是官府,与日本不同,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似乎本能的在抵制着新技术的出现。

如果泛泛而论,确实可以把一切责任都归结于清政府的腐败,但历史学家和经济学者们却不甘心给出这么简单的结论,时至今日,仍然众说纷纭。

历史是长河,平静流淌,永无波澜,波澜的是人性和人心。事实上中国丝绸就是败给了日本,为什么?

原因是中国丝绸国际市场定位错误。在中日两国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丝绸的时候,中国丝绸的主要市场在欧洲,那时的欧洲市场比美国市场大,比如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年丝绸消费量是3500吨,美国是1900吨,所以中国丝绸占领了欧洲市场,价廉质次的日本生丝只能出口美国。

但是接下来就是美国经济的高速腾飞所带来的消费爆发式增长。到了1925年,法国的年丝绸消费量增长到了3700吨,美国则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38300吨,增长了17倍。没有能够占领美国市场的中国丝绸走下坡路就是正常的了。

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内丝绸消费市场。说来奇怪,丝绸之乡的中国丝绸却被当做一种高档衣料而庶民无法问津。根据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推算,当时的中国平均每34人才拥有一套丝绸服装,而同期的日本是每4.5人就拥有一套丝绸服装,美国则是每个女性都拥有一套丝绸服装,如果折算成丝袜的话,相当于50双。

一个没有国内市场作为缓冲、纯粹依靠外销的产业在受到意外冲击时是非常脆弱的,所以,在遇到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,中国丝绸业没有任何可供自保的手段,以至于到了30年代几乎退出了世界丝绸市场。

这就是一个在技术、品质和工艺上均居领先地位而最后却在竞争中全面失败的典型事例。

日本人反复研究这个事例并不是在怀古,也并非想证明“我们先前阔过”,而是他们感到那个时代又回来了,中日两国产业又开始了一次竞争,这次竞争的面更广,而且日本处在了很不利的位置,和18世纪末时的中国非常相像:拥有技术和质量,但市场定位错误,而且没有有力的政治指导力量。

那么被打趴下的中国丝绸业难道就这样忍气吞声、一蹶不振吗?后续的发展又会如何,中国到底能不能再次屹立丝绸贸易顶峰? 可以先给大家剧透一下,中国不止再次站了起来,还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!请大家继续关注下期文章。
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siyuroom.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
 
QQ在线咨询
销售服务热线
销售中心:15669098583
手机/微信
15669098583
/*统计代码*/